贝多芬《第十交响曲》是人工智能创作的

然而,在贝多芬去世两个世纪后,《第十交响曲》竟被谱写完成,还进行了世界首演!
当地时间2021[文]年10月9日,德[章]克·卡夫坦带领波[来]恩贝多芬管弦乐团[自],在电视及电信论[3]坛上进行了《第十[2]交响曲》世界首演[1]现场直播,吸引了[克]全球音乐爱好者的[文]关注,甚至有人发[章]出感叹——贝多芬[来]复活了吗?
01 谁续写了贝多芬的遗作?
贝多芬显然不可能[自]重生,但科技却能[3]让“不可能”成为[2]“可能”。卡拉扬[1]研究所负责人马蒂[克]亚斯·罗德尔一直[文]想要完成贝多芬百[章]年前的遗憾,而他[来]在人工智能上看到[自]了希望。
为了纪念贝多芬诞[3]辰250年,奥地[2]利卡拉扬研究所的[1]马蒂亚斯·罗德尔[克](Matthia[文]s Röder)博士[章]计划组建一个跨学[来]科团队,尝试挑战[自]完成贝多芬的《第[3]十交响曲》。
这个团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。人工智能(AI)团队主要由罗格斯大学艺术与AI实验室主任阿赫麦德·艾尔贾马尔(Ahmed Elgammal)教授领导,他和一群计算机科学家的任务是教会AI贝多芬的创作过程。
而音乐团队有一些[2]著名音乐人加入,[1]包括音乐奥地利作[克]曲家沃尔特·沃佐[文]瓦(Walter[章] Werzowa)[来]。沃佐瓦最广为流[自]传的创作之一就是[3]英特尔标志性的广[2]告曲。计算音乐专[1]家马克·戈瑟姆([克]Mark Gotham)则[文]领导了转录贝多芬[章]作品的工作。团队[来]还包括音乐理论家[自]罗伯特·莱文(R[3]obert Levin),他[2]同样是一位技艺精[1]湛的钢琴家,并在[克]此之前完成了许多[文]18世纪莫扎特和[章]巴赫的留下的未完[来]成作品。
简单来说,整个团[自]队需要使用贝多芬[3]全部作品的笔记和[2]已完成的作品,外[1]加《第十交响曲》[克]的草稿,让机器学[文]会继续创作。
02 人工智能如何“谱曲”?
想知道人工智能是[章]如何“谱曲”的吗[来]?浪漫悠扬的音乐[自]背后,其实都蕴藏[3]着无数的算法。我[2]们所熟知的旋律重[1]复、转调、排列、[克]组合、回旋、奏鸣[文]都可以被理解为单[章]一或组合的算法。[来]
这是一个巨大的挑[自]战,因为没有一台[3]现成的机器,只要[2]输入那些草稿,按[1]下按钮,就能吐出[克]一整篇交响乐。当[文]时,大多数可用的[章]AI都无法将未完[来]成的音乐继续拓展[自]超过几秒。
团队需要想办法教[3]会机器贝多芬的创[2]作过程,从而突破[1]创造性AI所能达[克]到的极限。借助大[文]量贝多芬的作品的[章]训练,团队让机器[来]学习贝多芬是如何[自]从几小节音乐开始[3],煞费苦心地将它[2]们一路谱写成激动[1]人心的交响乐、四[克]重奏和奏鸣曲。
音乐团队破解并转[文]录了《第十交响曲[章]》的草稿,并试图[来]理解贝多芬本人的[自]创作意图,还开发[3]了一款“贝多芬A[2]I”。他们以贝多[1]芬已完成的交响乐[克]为模板,试图拼凑[文]出草稿的片段应该[章]放在哪里,比如它[来]们究竟属于哪个乐[自]章,或者应该放在[3]乐章中的哪个部分[2]。
经过两年多的“学习与创作”,计算机最终产出了大概200万个音符。
随后,团队中多位[1]音乐家根据AI提[克]供的音乐建议进行[文]挑选、重组与拆解[章],反馈给计算机继[来]续“创作”。经过[自]无数次修正,最终[3]一首完整的交响音[2]乐作品诞生了。
难道人工智能能替代音乐家?
《第十交响曲》的[1]续写,让人们再一[克]次看到了AI的无[文]限潜能。
其实早在19世纪[章],机器作曲的概念[来]就出现了。
1951年,“人[自]工智能之父”阿兰[3]·图灵就尝试过用[2]电脑生成音乐并录[1]制下来。2016[克] 年,索尼计算机科[文]学实验推出的大型[章]歌曲和风格数据库[来] Flow Machines[自],创作出了“披头[3]士”风格的旋律。[2]2020年,人工[1]智能微软小冰从上[克]海音乐学院音乐工[文]程系音乐科技专业[章]毕业。
基于微软的人工智能音乐创作模型以及训练,微软小冰能够根据一段文字描述或图片,在2分钟的时间里,完成配器选择、编曲及歌词创作,创作一首3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。
AI不仅在创作效[来]率上大幅度超过人[自]类,在音乐风格的[3]探索上,AI也更[2]“大胆”。
伦敦玛丽女王大学[1]媒体与艺术技术中[克]心主任尼克·布莱[文]恩-金斯教授谈起[章]人工智能对音乐类[来]型的贡献时说:
“不同类型音乐风[自]格的混搭,是我认[3]为的大转变。目前[2]有研究将一种音乐[1]的内容放到另一种[克]音乐的风格中,同[文]时探索三到四种不[章]同的音乐类型。我[来]们很难在一个有真[自]正音乐家的工作室[3]里尝试这些混搭,[2]但人工智能可以很[1]容易地尝试上百万[克]种不同类型的组合[文]。”
03 音乐世界里,我们如何与AI共存?
人工智能依靠运算[章]可以实现许多人类[来]无法想象或做到的[自]事情,那么人工智[3]能与人创作的差别[2]在于哪里?
如果说人的经验和[1]感受是人类独有的[克]宝藏,艺术的创作[文]在于对生命体验的[章]情感迸发。不同于[来]人类音乐家由灵感[自]的唤醒,情绪的表[3]达,通过音符与旋[2]律抒发共通的情感[1],计算机的创作方[克]式目前只能是遵循[文]设计者的指令和数[章]据信息进行学习和[来]模仿。
贝多芬《第十交响曲》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马蒂亚斯·罗德尔说:“如果只有计算机生成的音乐会比较枯燥、没有感情,这时就需要有人的介入进行共同创作,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更适合的一版,并再将它们更好的编排起来。”
在音乐创作中,人[自]工智能更像一个高[3]科技工具或是共同[2]创造者,它通过大[1]数据再创作,能够[克]给予音乐家新的创[文]作灵感,并提供辅[章]助,让人类不断找[来]到新的方式表达自[自]我、建立连结。
在未来,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音乐可能会被AI快速替代,而拥有独立性、创造性思维的音乐人,才能够真正用好AI,不断延续并进阶创作之路,带来更多优美、感人、共情的美妙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