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人们总是会被周围人的口音带跑偏

你有没有发现,如果和一个东北人朝夕相处一段时间,你的口音就会被他带跑偏,说话尾音上扬,张口闭口“你瞅啥啊?”或者“瞅你咋地?”
口音被带跑的现象其实很常见。有时,看个电视剧(比如《漫长的季节》、《山海情》)或者综艺,都会让你瞬间掌握好几门语言:东北话、陕西话甚至是台湾腔……你的口音到底经历了什么?同为人的属性(比如性格、思维方式),口音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改变?
为了研究清楚这一问题,语言学家需要对实验对象的口音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,于是,他们将目光转向了英国的一档真人秀节目《老大哥》(Big Brother)。
这档综艺节目会让[文]一群年龄、职业、[章]家庭背景....[来]..各不相同的人[自]共同住在一间经过[3]特殊设计的房子,[2]不给他们任何联络[1]工具,与外界完全[克]隔离,但是节目组[文]和观众却可以通过[章]屋中的摄影机看到[来]房客的一举一动。[自]由于这些人有着不[3]同的信仰、成长环[2]境、观点、性格,[1]互动交际更为真实[克],因此《老大哥》[文]有时也被视为是一[章]种社交实验。
研究人员观看了1[来]2名参赛者的“日[自]记室”片段和独白[3],对长达14.5[2]小时的音频转录,[1]从上千段剪辑中整[克]理标注出各种能表[文]明每个人发音区别[章]的语音学变量值,[来]判断他们不断变化[自]的语言模式。他们[3]还委托了一些写手[2],帮忙描述该节目[1]的24小时直播内[克]容,以了解不同参[文]赛者之间的互动量[章]。
该团队发现,我们[来]的说话方式和口音[自]几乎每天都在波动[3],取决于我们与谁[2]互动。但在较长的[1]时间里,只有不到[克]一半的选手口音发[文]生了相对稳定的变[章]化。也就是说,口[来]音同时具备短期波[自]动和长期稳定性。[3]
图片
Rebecca和[2]Luke在第37[1]天告白,口音也越[克]来越相似|Big[文] Brother[章]
节目中还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碰撞,为整个试验增添了丰富性。分别来自北英格兰和英格兰中西部的Luke和Rebecca两个人,在节目开始后火速陷入爱河,第37天就互相告白。研究人员发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的口音变得越来越相似,尤其是在他们互动最多的时期(第37~51天)。
雷丁大学语音学教授Jane Setter说过,口音是语音的一种流动特征,没有人有单一的、静态的说话方式。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,都会向你所认同的说话者的口音靠拢,无论是选择用词、组织句子结构还是模仿发音,这种现象叫做“语言趋同”。这种无意识的模仿,实际上往往会让被模仿者产生更积极的感觉。
也就是说,人们需[来]要更强的社会联系[自]、社会认同以及人[3]与人之间更多的亲[2]密感,才会模仿对[1]方的口音。
当然,口音本身具有好模仿、形象鲜活、有画面感等特点,也是它容易被人模仿的原因。
比如东北话就很少用抽象和生僻的词句,善用比喻和拟声词,并且能够较为完整地表达情绪:东北人形容一个人很吵时会说他“呜呜渣渣”,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人的话多;将怎么说都不听话的人叫做“滚刀肉”,非常传神地把这个人刀枪不入、油盐不进的固执表现出来。这种将词语形象化的处理方式,也恰好符合大脑趋向处理简单、容易加工的工作原理。
语言学家对于口音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,他们发现只需30秒的语音(简单的说一个“你好”) ,人们就可以识别出说话者的种族、文化背景,并迅速判断他们可能是哪种性格的人。在一项研究中,斯坦福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家John Baugh 反复拨打电话接听报纸上的公寓广告,使用不同的口音,来记录有多少人愿意把公寓出租给他。当Baugh使用不标准的口音时,可供他使用的公寓突然变少了。
为什么口音还会带[克]来这样的负面影响[文]?这与语言趋同所[章]带来的正面效应是[来]相辅相成的,比如[自]我们可能会无意识[3]地给与我们口音相[2]差很大或者是带有[1]口音的人贴上“外[克]人”标签,保持我[文]们与Ta一定的距[章]离感。另一方面,[来]复杂的口音会增加[自]我们的大脑在面对[3]口音时的处理和加[2]工的难度。
这种口音偏见其实会方方面面地影响人们的生活。例如,保留地方口音的教授越来越少,因为如果他们上课时讲话带有口音,不管他实际专业能力如何,学生都会认为他很不专业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