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,像是外文音译?

冷知识 者也 2023-08-07 101 0

问: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,像是外文音译?
  如夫差,要离,好像是音译外国人的名字,没有什么实际意义。
  答:不用疑惑,就是音译 (包含意译)。

01

  不止「夫差」,包括他的父亲「阖闾 (hé lǘ)」,祖父「诸樊」,都是如此。
  这一家子本姓是「姬」,传自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一脉。
  吴王夫差是姑苏人 今江苏苏州),所用吴语是吴方言,苏州话为其典型代表。
  古吴语的形成深受当时苏州地区的本土百越族语言影响——古越语。

  以「阖闾」和「夫差」为例:
  阖闾:姓「姬」,名「光」,别名「公子光、吴王阖闾」
  夫差:姓「姬」,氏「吴」,别名「吴王夫差」

  阖闾的本名应该叫「姬光」,「阖闾」应为古越语的音写,翻译成汉语就是「小光」。
  夫差的本名资料太少无法确认,不过有学者考证:在古越语中,「夫差」是「男子汉」的意思。
  总的说来,二人的名字有其古语意译,而今的叫法则是音译。

02

  古时候也都是方言,到现在基本都是直接音译。
  比如:越王勾践和荆轲
  勾践的本名叫「姒鸠浅」,「勾践」也是从「鸠浅」音译而来。
  荆轲姓「姜」、氏为「庆」、名「轲」,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,称荆轲同样是有音译 (古时「荆」、「庆」音近)。

03

  先秦时代,人的姓、氏、名、字等等都要区分开来,在不同场合使用。
  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说:
  「三代以前,姓氏分而为二,男子称氏,妊人称姓。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。姓所以别婚姻,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。」

04

  除了音译,那时的名字来源有很多含义。
  孔子不姓孔,屈原不姓屈,扁鹊更不姓扁。
  孔子姓「子」、氏为「孔」、名「丘」,字「仲尼」,所以又叫「孔丘」「孔仲尼」。

  在古代「子」是一种对成年的男性的尊称,「姓名 + 子」可以理解为现在的「某某老师」。
  屈原姓「芈」、氏为「屈」、名「正则」、字「原」,所以又叫「屈正则」、「屈原」,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

  扁鹊姓「姬」、氏为「秦」、名「越人」,所以又叫「秦越人」。
  扁鹊得名于其当时居所蓬鹊山,也是当时的一种尊称。
  商鞅姓「姬」、氏为「公孙」、名「鞅」,所以又叫「公孙鞅」。他是卫国国君后代,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,号为「商君」,史称为商鞅。

05. 「姓」与「氏」的关系

  「姓」的出现早于「氏」。
  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了「姓」,而且子女最初都是随母姓。

  在母系社会,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都是同姓。
  「姓」 = 「女」「生」,意思就是女人生的子女。
  代表了一种家族血缘关系。
  一些古老的姓如姬、姜、姚、妘、妫、姒、嬴等,都是女字旁。

  随着子孙开枝散叶,家族会分成若干支系,这时候为了区别,在保留「姓」的家族关系基础上,就出现了「氏」。
  简单理解,「氏」就是从「姓」里分出来的不同支系。
  比如「姬」姓,这是祖宗传下来的,然后支脉开始有了「姬姓吴氏」、「姬姓周氏」、「姬姓秦氏」等等。

  据资料,姬姓分化出了多达 411 个姓氏。
  支脉所用的「氏」是怎么来的?
  有根据封地命名的,有根据身份命名的,有根据上一辈的字命名的,多种命名方式…

温馨提示
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、编辑整理上传,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评论区